机器人也能做手术?(2)

孜孜不倦的智能化

  智能医疗是近些年兴起的一个概念。一方面源于人们对健康的不断重视,另一方面,则是传统的医疗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。智能医疗号召打造全民的健康档案,通过互联网连接传感器、医疗机器人和医疗机构,将病人和医疗资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[5]。

 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,患者自然也多,而优质的医疗资源总是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。这是看病难、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,似乎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通病。绝对的平均主义肯定行不通,放任不管则是对人们健康的忽视。在《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向社会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》中,明确指出“建立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人才保障机制”,就是看到了技术进步在解决医疗问题中的作用,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就是技术进步解决医疗问题的典型代表。

  虽然命名为“机器人”,但严格地说,这是一套医生辅助系统,和常规意义上的能自主行动的机器人有很大区别——它更多是增强了医生的能力。在使用时,医生坐在无菌区外的控制台前,双手从正常位套入操作手柄指环,通过双手动作传动带动手术台上仿真机械臂(包括2~3只工作臂及1只持镜臂,前者拥有7个自由度,即上下、前后、左右运动以及机械手的左右旋转、开合末端、关节弯曲,垂直轴运动范围达360°,水平轴达270°;后者有效避免了人手持腹腔镜时因为疲劳而产生的震颤),并可通过声控、手控或踏板控制腹腔镜,双脚也有对应的踏板进行动作配合。

  至于医生的视野,由双目内窥镜承担。这是一套由双高强光源系统和一个双CCD摄像系统[作者注]组成的3D视觉系统,有效解决了传统腹腔镜视野狭窄的问题。除此之外,每个机器手上都被装置了稳定器,系统还有一套软件来保证将颤抖降到最低,减少对病人的损伤。

  可以看到,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方面放大了医生的能力,比如扩大了视野,拥有更高自由度的机械臂;另一方面,则意味着医生的每一个指令都能被精准的执行,这就使得远程医疗成为可能。医生从此不必非要站在病人身边才能完成手术。那么,此举的意义又在何处呢?还是举个例子吧。

  一个人得了本地医院治不好的病,在没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之前,他只能坐车去北京或者上海这种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就医,问题是这些三甲医院经常人满为患,何时才能轮到他呢?

  目前,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能被用作远程医疗。即使你在小县城,生了病也不需要跑。只要你们县城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,千里之外的医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它下达指令,从而完成诊断和治疗。也就是说,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并不能增加医生的绝对数量,但它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分配,相对增加优质资源的覆盖面。

 

 

分享到:

最新

热门

随机